<big id="wkoig"></big>
  • <nav id="wkoig"></nav>
    <center id="wkoig"></center>
  • <form id="wkoig"></form><dd id="wkoig"><optgroup id="wkoig"></optgroup></dd>

  • 新聞資訊
    當前位置 當前位置:首頁 > 新聞資訊 > 時事聚焦

    藏糧于技打牢豐收基礎科技下田改變“看天吃飯”

    所屬分類:時事聚焦    發布時間: 2020-08-11    作者:河南餐飲設計
      分享到:   
    二維碼分享

   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,讓疲憊的土地喘口氣,實現了保生態和穩生產的雙贏?!敝袊缈圃恨r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。

    從東北黑土地到江南魚米之鄉,綠色生產加快落地生根,秋糧生產不斷“披綠”,綠色興農、質量興農成為主基調。

    綠色有機產品不斷涌現?!皬姆N子到谷子,采用有機肥、綠色農藥,推廣側深施肥技術,全程標準化生產確保從田間到舌尖?!痹谶|寧東港市窟窿山村地豐家庭農場,5000多畝水稻長勢喜人?!拔曳N的‘越光大米’米香筋道,深受市場歡迎?!眻鲩L宋成軍說。據悉,東港市目前水稻種植面積近70萬畝,水稻“三品”認證面積占種植總面積的85,年產稻谷40余萬噸,產值達13億元。

    新產業在田野里拔節成長。稻田一望無際,水塘波光粼粼,走進丁會利的合作社,一派田園風光映入眼簾?!昂蒙鷳B就是大的資源,我們打造集現代農業和濕地生態為一體的景區,游客既能親眼看到水稻生產情況,體驗農事樂趣,也可認購、住宿、觀景等,景區可日接待游客1萬人次以上?!倍_心地說。

    攻克關鍵技術瓶頸

    打通服務“一公里”,建立“技術—產品—產業”研發鏈條,讓技術跟著產業走

    “缺水就是咱莊稼人頭疼的事!”談起澆地,河北高碑店市北城街道眾茂合作社理事長祖茂堂有說不完的糾結,“以前井越挖越深,可水還是不夠用。地澆不透,糧食產量咋保障?”

    高碑店地處華北地下水漏斗區,如何走出一條節水增效的路子?

    關鍵還靠技術。中國農科院用祖茂堂家的耕地開展節水品種試驗,澆三水變成澆一水,畝產能有1000多斤。于是,祖茂堂經過與科研院所合作,引進推廣了中麥9號、中麥175、冀農1號等小麥、玉米節水品種。

    “良種搭配良法,勻播密植、鎮壓提墑,可以節水減氮?!弊婷谜f,“不久前,900多畝小麥喜獲豐收,在遭遇倒春寒的情況下,產量與去年持平,接茬的玉米長得也很壯實?!?

    對丁會利而言,病蟲害綠色防控是難題?!稗r藥用得少了,就需要‘智斗’病蟲害。二化螟是水稻的天敵,赤眼蜂可以‘吃’二化螟。我們現在就盼著戰斗力更強,更適應我們這里氣候的赤眼蜂品種。此外,使用物理防控、綠色環保技術,成本要高不少,能不能有相關補貼,幫我們減輕成本壓力?!?

    “農業科技要以農民需求為出發點,梳理需要解決的技術清單,對新品種、新技術裝備、綠色生產模式等聯合攻關,加強示范推廣,讓技術服務于農民?!崩顕檎J為。農業農村部提出,今年加快培育糧油等作物的突破性新品種,加快解決耕地保育、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瓶頸;建設100個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,持續開展土壤質量、農業環境、病蟲害等長期定位監測觀測。

    進一步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,還需打通“一公里”。祖茂堂介紹,合作社通過“種子+技術指導+社會化服務”模式,加快節水品種和技術的推廣,農民免費試種,合作社訂單回購,目前合作社推廣良種1萬多畝,一些小麥節水品種成為高碑店市的主要品種。

   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有關負責人介紹,今后將加快建立“技術—產品—產業”的研發鏈條,讓技術跟著產業走,與此同時,加快形成“科研院所+農技推廣隊伍+農戶”的推廣鏈條,讓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,也讓技術更好地服務農民。

    文章轉自人民網,如有問題請聯系刪除。

    http://www.biocertalgeria.com


    久久中文丝袜制服